(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央广网兰州5月5日消息(记者李红军通讯员马爱彬)暮春时节,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甘肃省民勤县东湖镇青土井沙产业示范基地3万多亩沙生药材锁阳、苁蓉迎来丰收,产业工人们在沙海中挥锹“淘金”,摘取埋藏在漫漫黄沙之下的丰硕果实。
产业工人正忙着采收成熟的肉苁蓉(央广网发马爱彬摄)
5月3日,阳光正好,东湖镇青土井沙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曾令龙带领产业工人穿梭于梭梭、白刺为主的荒漠灌木林中,小心翼翼地用铁锨和手拨开沙土,直到苁蓉或锁阳全部露出地面,用一张小卡片从根部切割后,再留下蓄根回埋填沙,以待再次长出果实。“我们侧重推广梭梭嫁接肉苁蓉、白刺嫁接锁阳的技术,农牧民种的树能产出名贵中药材,有了收入,治沙护绿的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曾令龙说。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近年来,民勤县瞄准“两山”理论“转换点”,借力“生态+”,把绿色发展理念深植大地,将防沙治沙与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紧密结合,探索治沙又致富的双赢“密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植物肉苁蓉、锁阳等沙生药草产业,让越来越多沿边沿沙村镇百姓吃“生态饭”,拓“绿富双赢”发展路。
沙生药草种植在拓宽致富渠道的同时,还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央广网发马爱彬摄)
此外,民勤县创新沙产业发展模式,开辟沙产业“新赛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承包治理沙漠、发展沙产业,引进亿利资源集团、内蒙古沙漠肉苁蓉有限公司等,政企联动、校企融合,通过国有荒沙滩地承包治理、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方式,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种类的联合攻关,破解防沙治沙及沙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加快防沙治沙先进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张世虎介绍说,从满眼黄沙的不毛之地到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多赢的生态账。民勤县将进一步牢固树立科技支撑思想,积极走出去学习和引进先进经验,多层次开展合作,吸纳社会资本参与,鼓励企业、个人投资与发展特色经济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沙产业由“热”变“强”,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双丰收。
肉苁蓉、锁阳集中晾晒(央广网发邸海霞摄)
据统计,目前民勤县林下种植肉苁蓉6.1万亩,年产值3800万元,实现农民增收2100万元,形成了荒漠化防治与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良性互动局面。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18 人人it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