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人睡着就我没睡”,助力贾樟柯实现《记忆》破纪录梦想

2023-07-12 07:54:25 娱乐资本论

作者:OK怪


(资料图)

今年暑期档,除了《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等热门影片以外,还有一部影片值得关注,那便是泰国导演阿彼察邦执导,贾樟柯监制的影片《记忆》。

阿彼察邦的电影向来以节奏缓慢,晦涩难懂而著称,有较高的观影门槛。同档期有《消失的她》等话题大作,留给《记忆》的市场空间较为狭小。此外,影片在公映一周前才宣布定档的消息,也使得它的宣传工作较为被动。

因此,在《记忆》刚宣布定档的时候,不少网友表示对其票房成绩并不看好。

然而《记忆》的市场表现却远超出了预期。从票房来看,根据猫眼统计(7月10日)国内累计票房232.9万,在全球上映国家票房中排名第一。从排片来看,6月22日首映当天排片占比为0.2%,而到6月23日排片反而上升到了0.4%。

除开影片本身质量过硬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这部“大闷片”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记忆》的票房成绩是否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下一个艺术电影的票仓呢?

精准营销 直击影迷需求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国内不少艺术电影为了获得更高的票房成绩,选择了错位营销的方式。比如《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一吻跨年”的噱头,吸引了大量情侣观众,获得了接近1亿元的首日预售票房。然而当观众怀着看一部甜蜜爱情片的期待走进影院,却发现这部是一部晦涩难懂的艺术电影,对电影的评价自然大打折扣。

因此,《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票房在公映第二天便出现了大幅下降。由此可见,目标受众定位失败,不仅不能开发艺术片的市场潜力,反而可能会导致影片口碑反噬。

而《记忆》能维持不错票房和口碑的一个原因,正是宣传方将影片把受众精确定位到了艺术片影迷群体,尤其是阿彼察邦的影迷。

首先,相比于普通观众,影迷群体一般更关注国内外电影节展,对获奖影片会更加青睐。片方捕捉到影迷的这一心理,在海报上印了金棕榈的图案以及两行大字“入围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此外,官方微博还转发了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海外媒体对《记忆》的正面评价,让“戛纳电影节”为影片站台。

此外,影片还打起了“睡眠营销”的招牌。有不少观众表示看电影看睡着了,甚至还有影迷自制了海报,上面写着诸如“阿彼察邦不是药,无任何副作用”“十人观影,九人睡着“等调侃的话语。

而片方则大方承认这确实是一部“好睡”的电影,甚至也加入到了调侃的阵营。比如阿彼察邦在访谈视频中表示,他自己看自己拍的片子也想睡觉。贾樟柯还转发了观众在影院酣睡的照片。

这样的宣传手法一方面为影片的传播增加了话题度,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影迷的猎奇心理。有影迷表示,她看《记忆》看了两遍,两遍都看睡着了。当问及“为什么看睡着了还要看第二遍”的时候,她回答道“我不服啊,我看了这么多片子从来没睡着过,我就不信这个邪”。

总体来说,影迷是一个阅片经验相对丰富,审美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对他们来说,成为“十人观影,九人睡着”中没睡着的那个人,或许也是推动他们去影院一刷、二刷《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片方和观影团组织的映后活动也是吸引影迷群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片刚一上映,就有30余场的全国艺联观影团活动开启招募。在上映两周后,在北京、深圳、苏州等地,仍有不少观影团持续加入到了影片放映活动中,并要求增加活动场次。有影院经理表示,相比起普通场次,《记忆》观影团的活动场次上座率更高,基本上超过了80%。

在这些活动中,影迷不仅能获得定制的海报、折页、票根等周边产品,同时还能看到阿彼察邦的彩蛋视频。在部分活动场次,片方还邀请了阿彼察邦导演,让他在映后与观众远程连线。而有的观影团则邀请了电影研究的学者以及影评人,邀请他们就影片内容进行分析解读。

正如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简称“艺联”)选片人王笑楠所说,“艺术片的受众非常享受影片映后的交流”。这些映后活动能让影迷更好地了解主创的想法以及电影的内涵,从而使他们更愿意去影院为《记忆》买单。

贾樟柯牵头 打破文化圈层壁垒

《记忆》之所以能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和影片的监制贾樟柯也有莫大的关系。

贾樟柯身兼“艺术家”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凭借在优秀的作品以及国内外获得的知名奖项,受到了不少影迷的簇拥。另一方面,他以企业家的身份,参与平遥电影节展的创办,还创立了西河星汇和暖流文化等影视公司,并跨界投资过白酒、煤炭、酒店等行业。因此他在公共领域也颇有影响力。

早在2021年戛纳电影节期间,贾樟柯就力挺《记忆》这部作品,并表示他已经在准备该片引进事宜。

而在影片上映前后,他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卖力宣传。据统计,截止7月10日,贾樟柯总共发布了关于《记忆》的72条宣传微博,平均每天3.7条。

此外,他还利用了他的人脉资源,邀请了不少名人参与到观影活动中,包括格非、西川、刘小东、文淇、刘昊然、王子文、华东、刘元、秦思源、丁太升、张杨、魏书钧、李睿珺、李霄峰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嘉宾中不仅包括演员以及导演,还有大量的作家、画家、音乐人、策展人等文化圈层人士。从表面上看,这些文化圈层和影视圈层的受众是两批人。但实际上而这些文化圈名人的关注者往往也是“文青”,有相对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更容易接受也更乐意欣赏像《记忆》这种叙事节奏缓慢,个人风格强烈的艺术片。

因此,贾樟柯和这一批文化圈名人的宣传,进一步扩大了电影的受众面。

谁能留下6万观众?

正如前文所说,《记忆》全球第一的票房成绩振奋人心,不少人由此对艺术片在中国的市场前景表示看好,甚至有网友大胆预言“中国将会成为下一个世界艺术电影票仓”。然而冷静下来分析,这种预测还为时尚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记忆》的成功具有特殊性。毕竟不是每部电影都能有“戛纳金棕榈提名”的加持,也不是每部影片都能让贾樟柯卖力宣传。此外,“十人观影,九人睡着”的宣传如果再用,观众也未必会再买账。

从票房数据来看,艺术片在中国的市场表现也难以称之为优异。同档期的德国电影《万湖会议》豆瓣8.1分,票房不过103万;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生无可恋的奥托》票房也仅187.5万;日本电影《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票房甚至不到100万。

但无法否认的是,《记忆》证明了中国艺术片的市场潜力:第一,中国是有观众愿意看“闷片”的;第二,愿意看“闷片”的观众还不少。

那么如何才能把这批观众留下来呢?

一方面,需要向观众源源不断地供给优质艺术片。正如王笑楠所说,商业电影体量大,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观众,获得高票房。而艺术电影单片体量小,需要依靠长线的效益,慢慢地积累观众。只有通过建立长线放映的机制,才能把观众对艺术片的观影兴趣培养起来。

另一方面,也需要为这些优质的艺术片找到合适的观众。艺术片不应该盲目地与商业片争抢赛道,而是应该像《记忆》一样,锁定它的核心受众,追求逐步破圈。

贾樟柯曾为《记忆》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他希望影片的观影人次能够达到6万。可喜可贺的是,这个数目如今已经接近完成。

而把《记忆》的6万观众留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或许是我们需要完成的下一个目标。

标签:

相关文章
最新发布
精彩图文
精彩推送

Copyright @  2015-2018 人人it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